臺灣政府於2016年推動「亞洲‧ 矽谷推動方案」,該方案以「推動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產業創新研發」及「健全創新創業生態系」為兩大主軸,期望連結全球科技研發能量、人才、資金及市場,以物聯網帶動臺灣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具體推動策略方面,透過引進Microsoft、Google、Amazon、Cisco 等國際巨擘研發能量、打造智慧化示範場域、促進產業跨域交流合作,並鬆綁人才與相關法規及提供資金協助,以完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推動物聯網創新研發及產業成長,讓物聯網成為兆元產業。
產值規模
自2016年臺灣開始推動亞洲.矽谷計畫,臺灣物聯網產業持續成長,產值由2016年新臺幣0.89兆元(占全球總產值的4.02%),成長至2018年的新臺幣1.17兆元,首度突破新臺幣一兆元,占全球總產值的比重亦提升至4.24%。2020年及2021年續創新高,達新臺幣1.55兆元及1.77兆元,占全球總產值的比重亦提升至4.62%及4.73%。2022年預估將可突破新臺幣2兆元(占比4.84%),並期望至2025年占全球總產值的比重可達到5%。
產業聚落
物聯網產業橫跨資訊製造業、設備製造業、軟體和資訊服務業等三大產業,集電腦、通訊、網路、運算、感測器、嵌入式系統、微電子等多個技術領域。基於廣泛涉及多個領域的特性,在考量平衡南北發展及地方產業量能下,未來發展將可能優先以桃園、高雄為重點聚落。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額度內,分3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 / 5G 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配股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為推動臺灣成為亞太區域生醫產業重鎮,2021年5月行政院通過「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其在臺灣精準健康產業,將建構基因及健保巨量資料庫,以及開發精準預防、診斷與治療照護系統,並發展精準防疫產品與拓展國際生醫商機,將臺灣防疫品牌推向全球。
產值規模
根據經濟部「2022生技產業白皮書」報告,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範疇,主要涵蓋製藥產業、醫療器材產業、應用生技產業及健康福祉產業四大領域。2021年我國生技產業營業額為新臺幣6,665億元,約較2020年成長10.9%。其中醫療器材產業營業額超越健康福祉產業,達到新臺幣2,363億元,成長22.8%,為驅動生技產業成長的主力產業;健康福祉產業營業額為新臺幣2,127億元,成長3.5%;應用生技產業營業額為新臺幣1,258億元,成長10.2%;製藥產業營業額為新臺幣917億元,成長3%。
產業聚落
目前臺灣已形成完整的生技醫藥產業聚落,北部以新藥、醫療器材、生物製劑製造;中部以藥物製造和醫療器材;南部則是以原料藥、植入物醫材、微創手術器械等為主,有效由北至南串接生技醫藥廊帶。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鼓勵投資生技新藥事業
|
- 擴大適用獎勵範圍,除新藥及高風險醫療器材外,新增新劑型製劑、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專用於生技醫藥產業之創新技術平台及受託開發製造之生技醫藥公司等。
- 營利事業參與生技醫藥公司現金增資,其繳納股款的20% 可抵減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每年抵減以不超過50%為限,而營利事業投資受託開發製造之生技醫藥公司,限於未上市、未上櫃公司,或自設立登記日未滿10年之上市、上櫃公司。
- 為鼓勵個人投資於未上市或未上櫃之生技醫藥公司,且對同一公司當年度投資金額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並取得該公司之新發行股份,持有期間達3年者,得就投資金額50%限度內,自持有期間屆滿3年之當年度起2 年內自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每年得減除之金額,合計以新臺幣500萬元為限。生技醫藥公司為從事研發製造者,以設立登記日起未滿10年之公司為限;屬受託開發製造者,以設立登記日起未滿5年之公司為限。
|
研發支出抵減
|
- 生技醫藥公司得在投資於研究與發展支出的25%,自有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年度起5年內抵減各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並以不超過該生技醫藥公司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50%為限,但最後年度抵減金額,不在此限。
|
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生技醫藥公司投資生產用之全新機械、設備或系統,同一年度支出金額達新臺幣1,0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範圍,可抵減當年度5%或3年內3%之應繳納營利事業所得稅,每年抵減以不超過30%為限。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 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技術入股/員工獎酬股票
| 高階專業員工因獎酬及技術投資人因技術入股,或持有認股權憑證取得之股票,持有股票且任職或提供技術服務達2年者,可選擇以轉讓價或股票取得之實價或價格擇低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 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循環經濟被視為疫情後全球經濟最強引擎,目前臺灣已將循環經濟列為重要政策之一,2018年12月行政院核定「循環經濟推動方案」,由經濟部主責執行,以「循環產業化」、「產業循環化」為兩大主軸,並成立「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該方案集結政府各部門之資源,期盼能將循環經濟理念及永續創新的思維融入各項經濟活動。
產值規模
臺灣在資源回收相關工作之成果執世界牛耳。臺灣自2009年起推動編定產業園區能資源整合相關工作,在生態型或循環型產業園區方面已有顯著成果,迄今已完成29座產業園區和13 處產業聚落能資源整合,以及145項能資源鏈結,合計鏈結量達約506萬公噸/年。除此之外,政府亦輔導超過350家企業進行節能減碳工作。
與許多歐洲國家相仿,臺灣人口稠密、資源缺乏,所以過去20年來投入相當大的努力在環保工作上。2021年臺灣工業廢棄物再利用率81.1%、資源再生產業產值達774.92億元,具有1,757家工業廢棄物再利用相關之資源再生產業廠商,同時已有許多成功的產業共生案例。
開發新材料市場商機
政府推動綠色製程,導入智慧化生產,朝向環保、安全、高附加價值產品,開發高值新材料及環保低碳新材料,歡迎國際企業來臺灣投資與合作,技術轉移或共同開發,進軍亞太新材料市場。
結合在地產業推動循環產業試驗場域計畫
依據「全國循環專區試點暨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申請設置計畫」,政府將設置「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列為長期重要工作,提供國際企業全新的發展場域,發展綠色高值材料。
科技製程衍生物純化商機
臺灣為全球高科技零組件出口重要基地,每年產生大量的科技產品製程衍生化學品與廢料,有利於擁有資源純化與精緻循環利用技術的國際企業來臺投資。例如新冠疫情創造了宅經濟,讓臺灣面板產業2020年產值達7,275億元,躍升至全球第二;2021 年則因宅經濟、元宇宙概念、電動車及車用電子、資安及綠電等需求持續增加下,產值重回兆元。因應歐盟提升對製造業之綠色規範,臺灣面板產業積極導入綠色產品、綠色製造及綠色供應鏈,並結盟供應夥伴打造循環價值生態圈。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額度內,分3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資安
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 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 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臺灣於2016年底啟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DIGI+ 方案)(2017-2025 年)」,在軟硬體並重之原則下,建構有利數位創新之基礎環境,鞏固數位國家基礎措施。2021 年,DIGI+ 方案更名升級為「智慧國家方案(2021-2025年)」,納入資安、Beyond 5G(B5G) 衛星通訊、下世代半導體、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及先進網路建設等前瞻數位科技,以促進國家、社會、產業整體數位轉型。
產值規模
臺灣掌握多項通訊硬體製造體系,為全球通訊產業重鎮之一。2021年臺灣通訊產業(含網路通訊設備、個人行動終端) 產值為新臺幣8,734 億元。2020 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歐美5G網路建設較原本預期落後,加上疫情影響電信商營收成長趨緩,設備投資減少,設備、晶片的市場需求也連帶降低,使得我國2020年通訊產業產值較2019年下滑13.2%。2021年,受惠於疫後企業數位轉型與零接觸經濟,全球網路設備、5G通訊產品的需求成長,我國網通產業海外生產基地雖受疫情影響,零組件供應吃緊,但2021年仍然取得不錯成績,整體通訊產業產值較2020年成長3.3%。
產業聚落
- 北部聚落
臺灣通訊廠商包括晶片商、設備製造商、設備品牌商及電信營運商等。整體而言,臺灣通訊產業聚落集中於雙北、桃園與新竹等北部地區,如內湖科學園區、新竹科學園區、台元科學園區及桃園龜山等。臺灣網通業者以智邦科技、中磊電子、啟碁科技為代表性;電信商則以中華電信、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最具代表性。
- 中南部聚落
中部地區的通訊廠商,主要為汽車通訊電子、消費電子設備製造商,如美律、綠點;南部地區雖有高雄軟體科學園區與高雄科學園區,但目前通訊廠商進駐狀況仍不及北部。然而在「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於高雄成立後,預計將有更多廠商進駐南部,目前「亞灣5G AIoT新創園區」已吸引仁寶電腦、台灣思科、緯創、亞旭等企業進駐,以及包括中華電信、遠傳電信、台灣微軟等多家大廠參與。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與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 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或支出金額10% 額度內,分3 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資安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2022年3月國發會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在運輸部門朝運具電動化轉型,重申2030年市區公車達成全面電動化,2040年電動汽機車市售比達100% 等目標,並推動電動公務車、補助購置電動計程車、民眾購置在地生產製造電動車時給予補助或優惠,以創造國內市場需求。
以智能駕馭而言,近程以完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 為奠基, 陸續制定相關法規,以提升用路人安全。同時為推動與世界各國自動駕駛科技同步發展,臺灣於2018年頒布「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援引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精神,賦予無人載具科技創新法源基礎,讓臺灣產學研機構能於實際開放場域進行自動駕駛科技、服務及營運模式之創新實驗,以利新世代汽車產業技術應用上的發展。
產值規模
2021年臺灣「汽車製造業」產值為1,921 億元,「汽車零組件業」為2,271億元,「汽車電子業」產值為2,958億元,三者合計為7,150億元。其中「汽車電子業」為近兩年臺灣汽車產業成長主力,2021年產值占整體比重超過4 成。
從產品類別來看,臺灣主要生產小型轎車(2,000c.c. 以下),汽車零組件主要生產車燈、車身鈑金、汽車輪胎及輪圈等,汽車電子則以駕駛資訊系統( 如ADAS、影音娛樂螢幕、GPS 等)、電動與傳動系統為主。臺灣汽車零組件除了內銷外,還有大量外銷至北美、歐盟等市場,在售後服務(AM) 及委託製造(OEM) 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亦有廠商打入國際車廠的供應鏈體系( 如特斯拉(Tesla)、福特(Ford)等)。此外,臺灣資通訊與相關業者亦積極投入汽車電子、自動駕駛技術與新能源等領域,使得臺灣具有發展新世代汽車之基礎條件。
產業聚落
- 北部聚落
北部聚落為車輛產業大本營,具有完整產業供應鏈,除睿能公司、三陽工業、裕隆汽車、中華汽車、華德動能、福特六和、國瑞汽車等各型式車輛整車組裝廠及車身打造廠如馨盛等;另有驅動馬達與控制模組、電動車用附件系統、電動車用儲能系統與電源管理系統、其他電動車關鍵技術與系統整合、利基電動車等廠商,如台達電、鴻華先進等代表性業者。
- 中部聚落
中部向為臺灣精密機械產業重要產業聚落,所以包含驅動馬達與控制模組、電動車用附件系統、電動車用儲能系統與電源管理系統、其他電動車關鍵技術與系統整合、利基電動車等廠商,其中車王電為代表性業者,以及台塑新智能跨入磷酸鋰鐵電池芯與模組。
- 南部聚落
南部聚落知名相關業者包含成運汽車(電動巴士製造)、光陽工業(機車製造廠)等整車廠,電動車零組件則有驅動馬達與控制模組、電動車用儲能系統與電源管理系統、其他電動車關鍵技術與系統整合、利基電動車等廠商,而電動車結構件有宏利汽車部件(熱沖壓成形零部件)。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 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 額度內,分3 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資安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配股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面對國際淨零排放趨勢及國際碳管制加嚴的挑戰,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30日發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預估至2030年間將投入約新臺幣9,000億元,並將透過「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策略,以落實淨零轉型之長期願景目標。
產值規模
自「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公布後,截至2022年6月,臺灣太陽光電的累計裝設量已達8,701MW。雖然太陽光電產業近年受到貿易戰、中國大陸推動「531新政」等衝擊,產值有所下滑,但隨著市場需求持續成長、產業快速調整組織結構且積極投入創新研發下,預估2022年仍有超過新臺幣700億元的產值規模。至於風力發電的累計裝置量截至2022年6月已完成1,062 MW,且隨著外資看好產業發展持續擴大對臺投資,預估風力發電產業2022年產值將由2020年的新臺幣約335億元,成長至約569億元。
產業聚落
臺灣發展綠能產業較其他國家擁有更多優勢,不僅在資通訊產業具有厚實基礎、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同時具備金屬、機電、複合材料、電子控制等產業能量,可支持綠能產業的發展。另為使臺灣風場具備國際競爭力,政府整合產業需求建置風電發展所需水下的基礎與重件碼頭,同時推動臺北港(水下基礎)、臺中港(離岸風力機零組件)、高雄興達港(水下基礎)成為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基地,未來將成為重要的綠能產業聚落。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 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 額度內,分3 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2020年,我國行政院將資安列入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以發展可結合5G 時代、數位轉型及國家安全的資安產業;並於2021年2月公布《國家資通安全發展方案(2021 年至2024 年)》,以「成為亞太資安研訓樞紐」、「建構主動防禦基礎網路」、「公私協力共創網安環境」為三大目標,打造臺灣成為堅韌安全之智慧國家。
產值規模
全球面臨險峻的資安環境、資安威脅與日俱增,以及雲端應用、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發展需求,自2017年起至2020年,臺灣資安產業每年成長幅度在11~12%之間。2021年臺灣資安產業產值則成長至603.5 億元,廠商家數增加至約350家,從業人員約9,000人。產業結構方面,我國資安產業以硬體為主,2021年硬體與模組部分的產值約為309.6億元(占51.3%);軟體部分的產值約為54.9億元(占9.1%);服務部分(包含資安專業服務與資安代理服務) 的產值則約為239億元(占39.6%)。
由於資訊戰及網路威脅日益嚴重,國內外資安服務需求持續成長,成為臺灣資安產業主要的成長動能,預估臺灣資安產業產值於2022年將達超過669億元。另在政府加碼補助資安產業,以進一步強化新興領域防護、打造高階實戰場域之下,預估2025 年我國資安產值將從原本設定的780 億元成長至800 億元。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與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 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額度內,分3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資安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購置資通安全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臺灣為國際指標性的半導體產業聚落,目前臺灣晶圓製造與封測業全球市占率第一,IC設計業則為全球第二,全球尖端晶片製造更有92%的產能集中在臺灣。尤其在美中貿易戰與新冠肺炎疫情下,彰顯了臺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因應全球潮流的趨勢變化,臺灣政府推動建立半導體先進製程生態圈,並擬定2030年臺灣矽製程突破1奈米為發展目標。
產值規模
半導體產業是支撐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產業,不論是「產值」、「出口比重」、抑或是「投資金額」,皆為首屈一指的臺灣代表性產業。2021年臺灣半導體產業表現優於全球,產值為新臺幣4.08兆元(約1,458 億美元),年成長率達26.7%,占全球半導體產值之26.2%,位居世界第二。成長幅度最大的為記憶體類,年成長超過50%,IC設計業也比前一年度成長超過40%;產值金額最大的是IC製造,達新臺幣2.23兆元,當中晶圓代工約1.94兆元。
臺灣半導體產業具有垂直分工與產業群聚的特色,獨步全球的生產模式使臺灣在生產方面具備彈性高、速度快、客製化服務、低成本等優勢。在產值結構方面,IC設計產業占比為30%、IC製造占55%(含晶圓代工48%及記憶體與其他製造7%)、IC封測占15%。其次在全球市占率方面,以晶圓代工領域的表現最為突出,全球市占率逾六成,其中台積電(TSMC)是代表性廠商,2021年全球市占率達55%,是世界晶圓代工龍頭企業。
在臺灣持續朝向高階製程布局的發展下,加上設備與材料市場持續成長等趨勢,2022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仍將保有優勢,並深化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之緊密連結地位,延續2021年的成長態勢。預期2022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將達到新臺幣4.8兆元的規模,預估成長率為17.7%。
產業聚落
根據2020年半導體產業年鑑,目前臺灣半導體業營運家數約有288家,相關從業人員將近25萬人,廠商主要集中於新竹科學園區及桃園地區。但為分散自然災害如地震帶來的潛在風險,新增的產能規模則朝向中部及南部科學園區進行擴廠,封測廠則以高雄地區為主。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與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額度內,分3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國際物流及電子商務詳細資料
我國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及國際化,支持企業發展全球運籌管理模式,現已於六處港口與一處航空站設置「自由貿易港區」。進駐業者可從事貿易、倉儲、物流、貨櫃(物)之集散、轉口、轉運、承攬運送、報關服務、組裝、重整、包裝、修理、裝配、加工、製造、檢驗、測試、展覽或技術服務等多樣態業務。
自由貿易港區採取低度管制及高度自主管理模式,以強化貨物與人員流動的便利性;租稅優惠方面,自國外運入自由港區之貨物、機器設備,免徵關稅、貨物稅、營業稅、推廣貿易服務費及商港服務費等相關稅費;國內課稅區或保稅區銷售與自由港區事業供營運之貨物、機器設備或勞務適用營業稅零稅率。
產值規模
由於物流業者多數同時經營國內外物流業務,此以整體物流業銷售額呈現其產值變化趨勢。根據財政部統計,臺灣物流業2016年至2019年的銷售額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由新臺幣9,515億元增加至新臺幣1.02兆元,惟2020年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中國大陸與歐美各國為防止疫情擴散,實施封城、社交距離限制等措施,使生產活動與經濟成長皆受到影響,進而減少跨國物流需求,導致我國物流業者受到影響,銷售額下滑至新臺幣9,517億元。在從業家數方面,2020年的廠商家數較2016年相比成長了700家,達到14,895家。
至於在電子商務部分,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於2021年1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由於疫情帶動非接觸經濟,2020年臺灣工業及服務業的網路銷售金額為新臺幣4.59兆元,較2019年成長5.9%。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優惠措施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與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 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 額度內,分3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資安
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為因應物聯網、3D 列印、人工智慧(AI)、機器人等科技對生活與產業的巨大變革,再加上美中貿易戰與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帶動全球供應鏈重組浪潮,為持續強化我國在半導體、資通訊與機械等產業的優勢,臺灣延續2016 年推動之「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於2020 年提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戰略,希望能夠藉由加速導入5G和AI應用,進而帶動產業智慧化、數位轉型與創新應用,達到臺灣產業鏈智慧化及擴大產業產值之效益。
產值規模
機械產業為重要基礎工業,機械產業更長期扮演臺灣產業升級的幕後推手。近年機械產業受惠於智慧化及數據加值服務浪潮興起,產業發展備受看好,於2017年成為繼半導體與面板產業後,臺灣產值第三大的產業。
依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料,2019年受美中貿易衝突加劇與產業機械需求量大幅減少影響,產值較2018年衰退9.3%,下滑至新臺幣9,575.32億元;2020年又因COVID-19疫情、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延燒等因素,使產業對機械設備需求持續減少,產值減少至新臺幣9,061.37億元。預期在疫情逐漸趨緩且各國更加重視供應鏈韌性的情形下,帶動機械製造數位化市場商機,2022年產值將可望回升至疫情前水準,達到新臺幣1.2兆元規模。
另根據臺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TMBA)公布資訊,2021年臺灣工具機的出口總額為27.8億美元,較2020年21.5億美元成長29.1%。主要出口市場依序為中國大陸(含香港)、美國、土耳其、俄羅斯及越南等國,合計出口金額約16.8億美元,占總出口比重60.4%。
產業聚落
臺灣機械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目前臺灣機械業營運家數約有18,000間,相關從業人約逾30萬人,除了已在北、中、南形成相關產業聚落,也造就許多重要廠商的成立。
- 北部聚落
北部方面已在新北市、桃園與新竹等地形成精密感測設備、電子與半導體生產設備、自動化元件與系統整合、工業電腦、控制器產業聚落。
- 中部聚落
臺中和彰化一帶則有工具機與零組件、滾珠螺桿、線性滑軌、產業機械(木工、紡織、橡塑膠機械)、智慧機器人、自動化元件與系統整合產業聚落。有鑑於「工業4.0」已成為全球產業重要發展趨勢,面對此波銳不可擋的機械產業革命,也帶動了各產業積極轉型。
- 南部聚落
至於嘉義、臺南和高雄等地,則已發展出工具機與零組件、產業機械(螺絲成形加工、橡塑膠機械)、半導體設備、智慧機器人、控制器、精密模具等產業聚落,以「東台精機」(Tongtai)、「精湛光學」(CCM)及「鈦昇科技」(E&R Engineering Corp.)較具代表性。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 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 額度內,分3 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資安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 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 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